如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?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

新闻要闻 2025-09-14 18:41:44 54

中国经济网8月22日讯 (记者 梁木) 8月20日上午,何扩北京市政协围绕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”召开专题协商会。大农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出席并讲话。村有策时事纵横


前期,效投消费协委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各民主党派市委、资和涉农区政协,市场市政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。员建言献会上,何扩市政协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调研情况,大农委员、村有策专家围绕建设韧性乡村、效投消费协委提高金融支农惠农广度、资和强化科技和品牌赋能、市场市政调整优化乡村布局、北京挖掘乡村资源资产多元价值等主题作会议发言,与会委员、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充分协商交流。

统筹发展与安全,加强韧性乡村建设

调研组在《关于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”的意见建议》中提到,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,把推进韧性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、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,时事纵横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乡村。

“今年7月下旬北部山区遭遇特大暴雨灾害,再次提醒我们统筹乡村发展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。”北京市政协委员,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原主任姚学祥讲到,近几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,既威胁群众生命安全,也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,打击投资者信心,冲击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文旅消费市场。要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,首先要补齐韧性短板,为投资者提供收益预期,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。

姚学祥建议,强制实施气候等可行性研究,重新审视乡村发展规划,将灾后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、“百千工程”等有机结合,综合提升山区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乡村韧性。要充分认识避险搬迁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治本之策,下决心把位于山洪沟道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庄迁出来,把空心村、老人村并起来,在产业规划、乡村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努力去风险、强韧性,实现从被动灾害应急向主动减轻风险转变,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

“推动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”成为多位委员的关注焦点。北京市政协委员,平谷区政协原党组书记、主席李永生表示,“平时”与“急时”的双轨转换模式,本身就是对城乡资源融合利用的创新。他以平谷区体育中心举例,在2小时内完成从运动场馆到应急安置点的转换,妥善安置转移群众400余人,不仅提供了安全住所,还通过临时搭建的文化活动区缓解了群众的焦虑情绪。他建议进一步强化平急两用设施在防汛安置场景中的功能应用,系统推进体育场馆、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硬件改造与功能优化,增强极端天气下大规模人员接收与保障能力;健全酒店等经营性场所的平急转换机制,确保应急状态下快速激活安置功能;发挥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的就近安置作用,整合应急避难、物资储备等功能模块,缩短转移距离、提升安置时效性。

推动乡村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

调研报告显示,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不够充分,城市居民下乡消费还有很大空间。调研组建议,充分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,拓展消费场景,创新消费供给,优化消费环境,创新打造“京郊可漫步、山水可阅读、田园可疗愈”的多元消费场景,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,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。

北京市政协委员,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建议,面向多元需求大力培育乡村消费新场景。从商品消费上,以品种和科技创新,引领安全、优质、新鲜的高品质农产品供给;从服务消费上,推动农业农村与科技创新、地域文化、休闲旅游、生态康养、非遗体验、演艺赛事的深度融合,提供沉浸式、体验式的高品质服务,带动民宿、餐饮、咖啡、烘焙等业态良性发展;适度发展情绪消费,挖掘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情绪价值。

“调查显示,超过70%的北京市民每年至少有一次短途度假需求,其中近半数更倾向于京郊地区。如何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加完整、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旅游休闲体验?”北京市政协委员,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总规划师,中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建议整合“碎片化”资源,打造一批“住得好、玩得爽、花得值、记得住”的京郊优质微度假目的地,立足京郊作为首都生态屏障、文化根脉承载地的独特定位,把零散的自然禀赋、文化遗产、乡村景观编织成有机整体,既满足都市人“短平快”的休闲需求,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。同时创新消费链条,通过融合乡村一价全包、一票制等模式与私域会员、OTA(在线旅游服务)、社群运营及三产融合,让“京郊微度假”消费更便捷,收益更稳定。

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老友季民宿是全国甲级民宿,10年累计带动村民增收超过600万元。密云区政协委员、老友季花园民宿创始人梁晴建议通过实施“三下乡”工程,拓宽引客渠道,带动京郊旅游发展。一是深化研学下乡,打造高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;二是推动会议下乡,开发政务培训乡村套餐;三是倡导服务下乡,定制企业乡村体验IP。

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金融支农力度

产业是农村投资和消费的基础。调研报告提到,坚持富民导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建设,着力打造未来产业,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,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,完善联农带农和收益分配机制,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。

结合北京市农业企业发展实际,北京市政协委员,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薛刚建议,强化科技和品牌赋能。科技方面,深入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战略,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,引导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,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,发挥北京智育生物种业创新中心、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,加强科技示范应用场景建设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品牌方面,以“老字号”品牌焕新为纽带,发挥乡村原材料、劳动力和空间资源优势,支持“老字号”企业在乡村建立原材料种植、养殖基地,建设产品加工车间,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,增加农产品附加值,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;充分挖掘“老字号”品牌自身文化内涵,将其与乡村民俗、非遗技艺结合,通过新型场景化体验、跨界融合激活文化价值,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和经济载体,成为扩大市场消费的重要引擎。

在金融支农方面,北京市政协委员,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胡新智表示,推动北京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,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,应当加强金融创新、做好供需对接,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惠农的广度、深度和温度,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更趋均衡,为京郊农村投资扩容、消费增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。他建议,应当重点做好“融合、创新、品牌”三篇文章。一是支持产业融合发展,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,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、乡村多元价值,大力支持联农带农效果好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。二是支持产业融合发展,重点做好对农业中关村建设和“种业之都”建设的金融服务,探索以设施农业资产、农业知识产权等为抵押的新型融资模式。三是支持品牌培育建设,做好土特产文章,聚焦“北京优农”品牌打造,加大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。


(责任编辑:高原)

本文地址:http://news.jkzaixian.com/news/990e98698023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哈马斯回应美特使言论:不会解除武装

燃料电池的“安全卫士” 这个新职业为绿色动力保驾护航

隧道内突发幽闭恐惧症女子弃车步行引热议 特殊路况下的驾驶能力该被一票否决吗?

中央气象台:未来一周,全国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

社评/有力回击西方抹黑 “唱衰”香港注定破产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