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向通”扩容在即 险资喜获“入场券”
在债券通运行八周年之际,南向通“南向通”业务即将实现重大突破——险资等非银机构获准入场。扩容
在7月8日举办的即险新闻脉搏“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”上,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了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,资喜其中一项为完善债券通“南向通”运行机制,获入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“走出去”投资离岸债券市场,场券近期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、南向通基金、扩容保险、即险理财四类非银机构。资喜这意味着,获入新闻脉搏境内保险机构“出海”渠道将得到实质性拓宽,场券有助于缓解险企资产端压力。南向通
“南向通”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
什么是扩容债券通“南向通”?可以理解为内地机构投资者投资香港债券市场的一种机制安排。该机制于2021年9月24日正式上线,即险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该通道投资香港债券市场,投资范围包括离岸人民币债券、港币债券、G3(美元、欧元、日元)债券。
在现行机制下,参与“南向通”的内地投资机构主要包括两类:一是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(不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);二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(QDII)及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(RQDII)。
经过近四年的稳健发展,“南向通”债券规模持续上行,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末,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模式托管的“南向通”债券已达918只,余额攀升至5329.4亿元,较2021年9月末的35只、55.25亿元,实现了跨越式增长,充分彰显出这一机制的强大生命力与市场吸引力。
险资“出海”迎来新机遇
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此前表示,债券通南向交易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,将使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能够购买全球债券,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。
对保险行业而言,这一制度突破无疑是重大利好。近年来,险资投资业绩承压,存在境外资产配置需求。当前,保险公司虽可通过QDII投资境外证券,但QDII额度较为稀缺。另外,目前仅有48家险企获批QDII资格,额度合计为389亿美元,不足以满足险资配置需求。
债券通“南向通”实行限额管理,现阶段资金净流出的年度总额度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,每日额度为200亿元等值人民币。
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,截至2023年末,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占比仅为1.9%,远低于金融管理部门15%的上限要求。
而债券通“南向通”的扩容,相当于为险资等非银机构投资海外债券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“高速公路”。“‘南向通’的扩容将打开险资‘出海’的新通道,在当前欧美市场利率相对较高的背景下,配置多元币种、利率水平较高的境外债券,有助于缓解险企投资端压力。”东吴非银孙婷团队以10年期国债为例,中国、美国和欧元区利率分别为1.64%、4.34%和3.24%,而目前国内传统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为2.5%,明显低于美国和欧元区债券收益率。
险企积极布局静待先机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若保险公司能够参与债券“南向通”,将新增投资香港债市的投资渠道,这对于优化资产配置、提升投资表现大有裨益。
对于“南向通”业务,保险业始终高度关注,不少险企早已“摩拳擦掌”。例如,今年5月,中国人寿发布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,其中一项为《关于开展“南向通”债券及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的议案》。
另有业内人士向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透露,多家大型险企已组建专业团队,完善系统建设,为即将到来的业务机会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险资获准参与“南向通”,既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,也是保险行业深化资产配置改革的关键契机。随着更多市场主体的加入,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作用将进一步凸显,而保险资金也将在全球化配置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为保险行业长期稳健运营注入新动能。(记者 孙榕)
(责任编辑:马欣)
本文地址:http://news.jkzaixian.com/news/954c99298053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